内页广告

【和盛城乡书院讲坛第十期】陆铭:《大国大城,中国经济的统一、发展与平衡》(一) 经济过度集中导致了区域间差距

发布时间:2019-01-02    发布者:

2018年12月23日,第十期【和盛城乡书院】论坛邀请到了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大国大城》作者陆铭作为主讲嘉宾。

 

以下全文为讲坛的第一部分内容:

 

今天的演讲题目取自于我的书名《大国大城》,但内容不完全是书里的内容。我今天的报告将围绕城乡发展的三个核心问题来讲。

 

 

三个核心问题及答案

 
 

 

 

这三个问题实际上也是城市发展、农村发展、还有城市和农村之间关系的核心问题。

 

1

问题

第一、涉及到中国的区域发展和地区间差距。大家都知道,中国省和省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还是蛮大的。

 

现在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像上海,人均GDP如果说是和最欠发达的省级行政单位相比 ,如青海、甘肃、贵州,人均GDP的差距可以达到四倍多。 而差距达四倍之多是个什么概念?我给大家一个参照系,就是欧盟内部的国家和国家间的差距。如果不考虑小国家像卢森堡,如果不考虑极端富裕的小国家,只看一些比较大的国家,法国和德国的人均GDP水平,大概是希腊的两倍左右。这也就是我们国家省和省之间的差别,大概是类似欧盟最发达的国家与相对欠发达的国家之间的差别还要再更大。所以现在就有人认为这种区域间的差别跟经济发展过度集中在东南沿海有关。

 

第二、认为现在的中国的城市,特别是一线的大城市,北上广深,而且尤其是北京和上海,人口规模太大了。

 

第三、跟现在城市病有关。现在城市内部都面临着很多被称之为“城市病”的问题。其中核心的问题是两个,一个是交通拥堵,一个是环境污染。

 

有的时候要把城市的高房价也归结为城市病的现象之一。有一部分人认为导致这样的问题,就是因为有大量的人口不断从其它城市或者农村地区涌向核心大城市,就会推升了房价。

 

所以就认为在城市里面临的很多的问题都跟人太多有关。然后人太多又集中体现在什么地方?集中体现在市中心城区。因为中心城区好像也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如果大家看拥堵污染的问题,似乎也是中心城区的问题更加明显。

 

房价在中心城区更高一点,所以大部分人认为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高,是导致城市拥堵、污染和房价高的原因。我接下来将围绕这三个问题来阐述,按照我前面所讲的意思,先做个现场测试。

 

大家对这三个问题(图一)的看法是怎样的?大家可以看到刚才讲的三个问题,超过一半甚至接近70%的人回答是yes,都认为大城市给城市带来更多的问题。但我现在要告诉你,这三个观点全是错的。

 

2

答案

 

我的观点是:


第一、在中国的发展领域和区域经济发展里面,经济集中在少数地区,其实可以和地区之间平衡发展,同时兼得的。导致中国今天区域间发展差距的原因,根本不是因为经济过度集中在了少数地区。

 

第二、中国的大城市其实不大,中国大城市不是太大了,而是太小了。

 

第三、你们误认为中国的城市是因为中心的人口太多,人口密度太高,导致了拥堵污染问题。我今天会告诉你,恰恰是疏散中心城区人口会导致更加严重的拥堵问题。

 

 

经济过度集中导致了区域间差距?

 
 

我先给大家看一张图,这张图是我在写《大国大城》时引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图。这张图上面把美国分成两个区域,一个是橙黄色的偏红的区域,还有一块区域所有的蓝色区域。

图二:美国经济空间分布

图二告诉了我们什么?所有橙色的部分加在一起,就占有美国GDP的50%,而另外所有的蓝色加在一起,才占美国GDP的50%。美国经济虽然高度集中在少数地区,但美国东部的都市圈在纽约附近,美国西部是洛杉矶,旧金山还有北边五大湖区的芝加哥。

 

我告诉大家,美国经济虽然集中在少数地区,但是美国地区和地区人均收入之间是高度平衡的。

 

1

什么叫真正的平衡发展?

如果大家学过一点点经济学,或者哪怕你不学经济学,这样和大家讲也一定明白我所表达的真正的“平衡发展”意思。不管今天是讲发展,致富,脱贫。这些,我国追求的都是人均概念。

 

比如说现在帮助一个欠发达地区提高收入水平,是要提高它的人均水平。人均GDP等于什么?人均GDP等于GDP除以人口,这是不是很简单的道理?如果想提高一个地方的人均,大家认为有几种办法?

 

在我国对于帮扶方式,人们往往马上会想到的是给钱和给资源,一想到农村扶贫,就是给钱给资源,一想到欠发达地区要发展还是给钱给资源。但是往往忽略了人均GDP的基础是GDP除以人口。

图二:人均GDP示意图

然而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让人减少。我把政府给的钱做小分母,把它叫做“动人”。什么样的地方应该给钱,什么地方应该该“动人”,就取决于地方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是什么?

 

一个相对欠发达的地区也有一些大城市,比如中国中西部也有很多大城市。如果这些大城市周围,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比较有优势的话,大家知道制造业服务业的发展,它是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效应。

 

其实人多更加有利于发展制造业服务业。要理解这件事情其实很简单,就以今天场合为例,大家想如果我把这个书院开到一个三四线城市,会有什么结果?

 

没人来对不对?没人来我也就不愿意来了。实际上这是服务业,服务业放在城市里做,它会享受人口规模所带来的一个好处。我经常在上海跟上海人讲这样一句话,说上海老觉得人太多。

 

反而恰恰上海最大的优势就是人多,你想人多会带来什么经济效应?大家可思考中国世博会应该放在哪开?奥运会放在哪开?为什么不放在三四线城市举办?为什么奥运会放在北京?为什么世博会放在上海? 人多是最大的竞争力这就是最好的答案。

 

人多了会带来很多产业,就比较容易发展。比如现代的画展,重大的会议,一定放在人多的地方开。这种地方就通过给的资源能够把分子(GDP)做起来。

 

有一些地方产业结构不是如此,反而应该采纳“动人”的方式来促进人均收入的提高。我有时把它戏称为“三个代表”。什么是“三个代表”?

 

第一个代表是农业,大家想农业的产出取决于什么?农业产出主要是取决于土地,给定了农业土地的面积以后,再去提高农业的技术水平,再怎样提高农业技术产量都维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农产品的产量其实跟土地有关的。

 

第二个代表是旅游业。不管是故宫这样的旅游业,还是峨眉山,GDP是不是由风景点的游客接待能力有关?一天有多少人上峨眉山,跟游客的容量有关。

 

第三个代表是自然资源产业。如果一个地方的产业是一个铜矿,是不是也取决于老天给定的自然资源的总量?

 

这三个代表,都是GDP的产出规模,几乎是老天给定的。即使通过增加其它的投入,也很难提高地方GDP 的总量。这样的行业和适合发展这样行业的地区,如果要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可以怎么办?

 

依据上述公式所讲的只好采用“动人”的方式——减少人口数量来提高人均收入。一个国家内部总有一些地方适合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就在刚刚美国那张图(图二)里面,有一些地方就比较适合于农业,旅游和自然资源。在一个国家内部,人口是可以自由流动的,人会怎么动?

 

人就从这些适合发展农业、旅游业和自然资源行业的地方,流动到适合发展制造业服务业的地方。在过程当中可以看到,人是从农村往城市跑的,人是从小城市往大城市跑的,这就是全世界发展出现的规律。

 

2

在集聚中走向平衡

来看一下美国长成什么样子,这张图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变量,其中黄颜色的柱子代表美国每一个州在美国的GDP当中所占的份额。最左边是特朗普上台,要闹独立加利福尼亚州。

图三:美国各州经济占比与各州人均收入占比

一个州在全美占有GDP的14%,第二个州,德州占8%,第三个,纽约州也占8%。再往下看,到了排到第十位左右的时候,GDP大概就只有2%点几。

 

倘若把美国右边的40个州(经济较发达的州)拿掉,其实对美国的GDP没什么影响。由图三可知美国基本上高度集中在排名前十位的州经济集中度怎样?有图可知是非常集中,跟我前面给大家看一张地图(图二),给大家印象是一样的。

 

请大家看这条蓝颜色的线,蓝色的线就是美国的每一个州在美国人口中所占的份额。美国的每一个州的GDP份额和人口份额是一致,意味着什么?人均、高度是一样的。

 

美国经济高度集中在少数州,但是人均都是一样的,而且你会看到美国的州和州之间,有非常清楚的产业分工,左边这些GDP份额很高的州在干什么?

 

我刚才讲有规模经济的产业,比如美国一些制造业,有些地方在造汽车、大飞机。美国的高科技也在加州,所以它提供大量的GDP代表美国的竞争力。

 

右边这些GDP很小的州,其实就是我前面这个地图,蓝色的部分大量集中在美国的中部,是不是就很穷?也不是,它们就做农业。农业怎么做?根据我前面讲的道理,为了提高人均采用“动人”方式。

 

根据不同口径的统计,美国的农场规模跟中国的农场规模相比,有的指标说是一百倍,有的指标说是300倍。但如果这么大一个农场面积,农民肯定是富裕的。

 

第二就是旅游,大家看美国中部的旅游,大峡谷,黄石公园都在美国的中部州。还有自然资源,美国中部有一些大的铜矿,我到那边去考察过,整个矿也没什么人,全机械化操作。

 

而且美国这样一个国家,它叫the United States,就不大容易闹独立了。如果要是闹独立的话,“右边”的州(经济较弱的州)就会闹独立,农业也不做了。“右边”的州(经济发达的州)这些如果闹独立,得往别的国家买农产品,所以他们州和州之间是高度分工的,反而容易统一。

 

接下来有了这个参照系,我把其称之为在集聚中走向平衡,经济的集聚和平衡是统一的。

图四:中国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总值比与地区年度人口占全国人口比

看完美国再对比中国。可看图四,其中黄色的柱子代表着中国的每一个省在中国GDP当中所占的份额。我经常提醒我的听众和我的朋友,还有我的学生。大家平常在讲话的时候,很喜用“太”、“过于”这样的修饰词。

 

我提醒大家,当你用这样词汇的时候,再多问自己一句话,所讲的“太”和“过于”是相对于谁来说?比如说我前面上来问大家,大家同意不同意?中国的经济已经过于集中在了少数地区?

然后大家说我同意的,我就再追问你一句,你讲的过于是相对谁过于了?比如我现在把中国的情况跟美国一比,再回过头来看看美国,再看看中国,你觉得中国经济还真的过于集中在了少数地区吗?

好像得不到这个结论,美国的集中度高多了。我接下来再问大家,通过这张图来看,中国省和省之间人均GDP的差异,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我们来看一下蓝线,蓝线同样代表中国省份之间的人口差别。你看到什么?比较富裕的省份,比如说广东,就是黄色柱子高于蓝线。然后他的邻居广西,就蓝线高于黄色柱子。

导致中国省和省之间人均GDP差别的原因,到底是因为黄色柱子太集中了,还是因为蓝色线集中不够?

大家现在应该有答案了。我再问大家,现在假设要给总理写个报告,提出能够促进中国省和省之间人均GDP差距缩小的政策,该怎样提方案?

我现在有两个办法:

第一个办法就是“给钱”,怎么给钱?我把广东的黄色柱子拿下来,挪到广西去,不就把广西的GDP做高了,这样的话就可以把人均差距缩小。

第二个办法,采用“动人”,我把广西蓝线往下拉,然后让人跑到广东去打工,是不是也可以做到广东和广西之间的人均差距缩小?

如果你是总理,这两个方案里面挑哪一个?第二个方案显然是既能够促进集聚,因为集聚带来产业分工和经济效率提高,又实现了人均均等化。

而且地区和地区间是有分工的,有的地方适合发展制造业,有的地方适合发展农业、旅游业,这是不是也实现了所谓的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所以我经常说,大家容易把平衡发展和均匀发展混淆。

政府在主张的所谓平衡发展,其实不应该叫平衡发展,它叫均匀发展,就是哪里都得工业,哪里都得搞个工业园。往往忽略了效率。

其实这样的做法会带来不好的结果。第一,最后的效果是不好的。第二,它是违反经济规律的,既丧失了效率,又没有很好地实现平衡发展。而真正能够既保证效率,又保证平衡发展的,其实是促进经济和人口的集中,但是这两个集中要同步。

就是我前面讲的美国的模式,往往平时很多朋友都会提出这样的批评,说经济学家只注重经济,不讲政治,你们只注重效率,不讲究平等。

然而,我前面讲的“美国的模式”就把经济的目标和政治的目标统一起来了,效率的目标和平等的目标也统一起来了,并没有矛盾。所以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不管从经济理论还是从国际经验角度来讲,恐怕也要走上一条所谓的在集聚中走向平衡的道路。

 

 

延伸问题:在大城市这一端该怎么办?

 
 

大家有没有想过,美国为什么能够做到州和州之间的人均GDP一样?我告诉大家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人口自由流动。假设走把一个国家分成两半了,这半边是农村,这半边是城市,或者这半边是小城市,这边是大城市,如果这两边存在人均收入的差别,你们会怎样?

如果在场左边的朋友,你们在老家,不管是农村还是小城市,你们的收入比发达地区的低,你们会怎样?你们就会往右边(经济发达地区)跑,跑到什么时候你们就不跑了?答案是人均收入一样的时候。

就这么简单的道理,美国的州和州之间为什么人均是一样的?就刚讲的道理,如果收入差距较大,人们往往向经济发达的地区流动,只有在地区间收入差距较小或一致的情况下,人才不会流动,这叫空间均衡。就是通过人口的流动,在不同的地方之间实现人均收入均等化的时候,人就不走了。

用这样的一个式子来理解一个国家区域之间的发展,按照我刚才打的比方,我这里写了一个式子,左边就是农村或者小城市。 

 

图五:高度简化的空间均衡模型示意图

假如左边是农村,右边我把它理解为城市,或者我也把它换成小城市,和大城市关系道理是一样的。

 

GDP的总量会被某一个很具体的生产要素的投入局限,我现在把这写成F(T),是什么意思?就是它的GDP受制于土地这样一个材料,按人均水平,我把国家的总人口写成大P。

 

减掉在方程右边工作的人,就只剩下方程左边工作的人,所以左边的人均收入等于F(T)除以总人口减掉方程右边的人。

 

这是左边,现在来看右边。相对于农村来讲,城市和相对于小的大城市,它的人均收入取决于两个因素:

 

第一技术水平,可以把它理解为深圳和上海,在发展技术。

 

第二个资本积累,在不断的投入投资,开厂房,用机器,这两个因素形成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

 

这对关系里面,方程的右边,就是代表城市,所处的行业都在不断的实现技术进不断的积累资本,人均收入越来越高,是个现代经济体。

 

而方程的左边,就是代表农村或者小城市,产业结构是我讲的“三个代表”的行业,分子基本上给定了。

 

按照我刚讲的道理,怎么来实现两边一样?就让U不断增加,当U不断增加的时候,P-U是不是就不断减少?P-U如果减少,方程左边人均是不是就提高了?

 

式子里面所表达的是不是就是在人口不断向右边集中的过程当中,还实现了人均收入的均等化?

 

世界城市发展的两大趋势,今天我一共会讲三大趋势。有两大趋势在式子里已经有了。我会告诉你,城市化率随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

 

在我刚才讲的式子里,第一个规律,农村的居民不断往右边(城市)转移。第二个规律,城市面发展里存在的规律,人口仍然在不断地从小城市往大城市集中。

 

我可以告诉大家,大家以为在中国所看到的,人从小城市跑到大城市,以为是中国的独特经验,然而不是的。

 

我有次开一个国际会议,一个加拿大的学者跟我讲,他说你们中国现在阶段城市化才完成了一半,就开始觉得人口往大城市跑是一个问题。

 

他说我告诉你们,在加拿大这样的国家,在美国这样的国家,还有接下来讲的日本这样的国家,他们的城市化率都已经达到80%甚至90%了。人口仍然在从小城市往大城市集中,这是全世界普遍规律。

 

如果按照我刚才讲的式子去看,你就能理解,由于大城市在不断的实现技术进步,不断的实现资本积累,它在不断创造就业和收入,小城市的人口就从左边往右边集中,你就理解我刚才讲的趋势了。

 

讲完以后,大家可能一定会问,难道人口往右边集中是无止境的吗?不会的?因为它会带来成本。一方面,右边的人口逐渐增加的时候,它会带来的成本。

 

成本是什么?我把它分成两类,一类我称为制度成本。什么是制度成本?在欧洲这样的国家,大家知道欧盟内部的国家和国家之间是自由移民的。

 

如果自由移民是完全自由的,怎么会出现我前面讲到的法国收入是希腊的两倍的?为什么希腊人不全跑到法国?

 

因为从法律和制度角度来讲,虽然可以自由移民到法国去,但作为希腊人,到法国就会碰到很多问题,语言不一样,文字不一样。有的国家在欧洲,宗教都不一样,所以会有很多问题的。

 

所以这种劳动力融合障碍,实际上是一种非正式制度的障碍。在我国,户籍制度会告诉你,如果你想到方程右边来,比如到上海去工作,问题非常多。你要到上海去,有些工作你是不能做的。

 

比如说开专车,现在规定专车司机必须得上海户籍。我家附近的电影院招服务生都要求有上海户籍。

 

再看公共服务,现在上海要控制人口,怎么控制?有人说,现在看起来只有不让他们的孩子上学,才能管得住人口了。所以现在上海,严格限制外来人口的孩子上公办学校,公共服务又受到歧视了。

 

接下来人得住房子,公租房廉租房到目前为止原则上是不向外地人开放的,更不要说最低生活保障了。这也就算了。现在还有更加令人发指的政策,说外地人到上海买房子,得缴满五年社保。

 

在中国实际上存在着人口流入地,尤其是在大城市,这种严格的对于外地人制度的歧视,导致了一个非常大的成本在限制劳动力流动。与此同时还有第二个成本,把它称之为技术和管理所带来的成本。

 

它跟什么有关?跟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有关,因为人多了以后可能会带来,比如说通勤距离就长了,路上就变得更堵了,而且会有尾气的排放,汽车尾气排放污染会更严重。

 

以后人口流动会变成什么样的趋势?就是农村地区的人口要到到城市去打工,就会面临收入可能是高了点,但是房价也更贵,以及子女不能上学,限制买房子,上班距离远等问题。这都是在城市生活所带来的成本,所以农村来的人口会权衡到城市的收益和成本。

 

跟大家讲一个听起来觉得无关的事情。上海2035规划里提出,在2035年的时候,要把上海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一个全球城市有三个目标,创新之城,生态之城和人文之城。

 

是不是很美好?我接下来告诉你,这三个目标是不能同时实现的。因为上海如果真建成创新城的话,上海人口会不断提高,然后就成为人文之城。

 

如果你要在上海把一半人说是外地人,他不能在上海平等就业,不拥有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孩子不能在上海上学。我觉得作为一个上海人,我不太好意思把上海称之为叫人文之城。

 

而生态之城,我把它简化为叫增长,和谐和宜居就是生态。如果上海把环保、宜居程度提高了,就生态了。所以我的用词是增长、宜居又和谐,其实这三个就是创新之城,人文之城和生态之城吗?

 

如果这三个目标全都实现了,如果都又创新又移居又和谐,大家会怎样选择?相比更多人往上海跑,如果要让方程右边的人口不增长的话,这三个目标就必须要得放弃一个。不增长了,大家到上海找不到工作,大家就不跑到上海了。如果上海不治理交通拥堵,就让车堵在路上,污染也别治,这我告诉你,不要说外地人不去了,本地人都走了。

 

今天有很多北京人把在北京的房子给卖掉,跑到大理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所以,如果要是不治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想必很多人也不去了。

 

大家想这两个目标,北京和上海不会不要吧?要让人不来,就只好把上海人和北京区分为本地人和外地人了,然后告诉外地人在上海和北京生活着,成本就更高。但是如果这样的话,和谐目标怎么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的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你如果在上海的城市,到2035的时候,你仍然把上海人区分为一半是本地人,另外一半是外地人。

 

然后另外一半人有不平等就业,不能平等享受公共服务,我就要追问一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体现?

 

所以我在上海跟地方官员讲课,我说各位领导,你们要多想一想,你这三个目标都实现了,要怎么把人口控制住?如果你要把人口控制住,你这三个目标怎么同时实现?

 

接下来要跟大家讲一个什么问题?经济增长一定是不断提高的,只是快一点和慢一点,污染和拥堵的问题一定是不断治理的。这样一来,如果要控制大城市的人口,只会变成什么结果?户籍制度只会越来越严,对人口的区分会越来越严。这个趋势是不可持续的。

 

—END—

 

以上为【和盛城乡书院】第十期嘉宾陆铭第一部分部演讲内容,如需详细了解可关注【和盛城乡书院】微信小秘书。

和盛城乡书院

 

往期讲坛音频回顾可下载【喜马拉雅FM】APP关注【和盛城乡书院】主播即可回顾。

下载链接:https://www.ximalaya.com/jiaoyu/18995082/147607421

往期视频回顾可登陆腾讯视频搜索“第十期讲坛陆铭:大国大城,中国经济的统一、发展与平衡(一)——经济过度集中导致了区域间差距?”即可回顾。

视频链接:https://v.qq.com/x/page/p082489rkg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