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页广告

【和盛城乡书院讲坛第十九期】李钟伟:互联网在乡村振兴县域经济的应用实践

发布时间:2019-08-14    发布者:和盛家园

2019年4月21日,第十九期【和盛城乡书院】论坛邀请到了 pchome和shopex创始人李钟伟作为主讲嘉宾。

 

以下为讲坛的全部内容

 

 



非常感谢受胡总之邀,来此为大家分享一些经验。首先,想跟大家提一个问题——作为互联网的实际使用者,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大家对互联网是非常有体会的。但那是作为消费者的角度,你有没有从供给者的角度思考,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是什么?

 

当我们还在读书的时候,就已经在说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但人类现在真的算是完全进入信息时代了吗?毫不客气的说完全没有。那么,我们感知的,所谓的信息爆炸是从何开始的?是从一个纽约大都会图书馆的藏书能够很快被压缩在一个小小的硬盘里面,这样一个资讯爆炸开始的。

 

今天大家的生活都发生了变化,从曾经的一本书变成了电子手册,从以前需要用整片时间去阅读,变成了随时可以去观看。即便如此,我们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还是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所以当我们在说信息时代,说人工智能的时候,本质上看到的是人类对信息处理能力的急剧增长。

 

这种增长在科幻小说里面描述更多,想象一下,百年以后你的数字助理不需要你去规划很多东西,而是在20分钟或者5分钟以后帮你用最优的路径,将当天或者一年以内,甚至未来100年的所有事物演变都安排出来的时候,是一个什么状况?那是用今天所有的社会经验都无法想象出来的。

 

在这个认知背景下,我们重新探讨两个问题——产业互联网在今天对产业的动力何在?在未来对产业的动力何在?

 

站在今天的角度去看,我们能做的东西微不足道,但如果站在100年的时间长河回头来看,产业的革命性有可能超过我们的想象。

 

我本人96年就创立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叫pchome,基本上算是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 后来我把这个公司卖给了美国人,然后创立了一家新的公司叫shopex,它主要是帮助企业提供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解决方案。在这过程当中,我们切入了一个又一个的行业。比如说你们去华为或者联想购买商品的时候,可能背后是我们的技术系统在服务。

 

但这种你现在体会到的消费场景,并不是一个“产业互联网”的未来,我们认为“产业互联网”的未来是更深远的东西。所以才会说消费互联网之后是产业互联网。

 

那么虚拟的产业互联网,具体落到实际的农村县域上,这就要即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

 

我们的一个实践试点基地——锦屏

 

 

一个案例的启示

 

这个思考对各位来讲显然非常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但为什么以前没有这样做?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有互联网和没有互联网,会发生什么本质性的差异?难道没有互联网,我们就不能够把当地的农产品很快的向世界流通吗?

 

互联网赋予人类很强的一个能力,就是可视化。所以当我们做锦屏的时候,跟传统“可视化”逻辑最大的差异是什么?传统可视化逻辑在于农民生产。例如我看到一筐土豆,就会想到将它卖到供销社,供销社运到车站一路辗转送到了上海。然后通过某个经销商放到某个超市,最后通过超市流通到消费者手里,这是流通过程的“可视”。

 

但传统的流通过程,你可能知道这个大概,但你不知道每个环节的表现,不知道你的产能、市场的需求是否匹配。你缺乏数据,有限的不准确的数据可能误导你。农业生产是一个长周期过程,供需不匹配的生产就是一场灾难。

 

我们都知道供应链领域最有名的理论“长鞭效应”,解决方案就是加强全链路的数据透视,互联网在这里有独特的能力。

 

 

互联网还有另外一个能力——重构。重构的意思就是说当我们不再传统的去思考它所有的生产要素是怎么组成的,而是要把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的切割。

 

所以在这个体系当中,大家会看到我们全新切割的维度:不从单个土豆的旅程来推进业务,而是把旅程中相同的要素进行合并归集,重建效率机制。

 

在做可视化的产业互联网的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就像画地图的人一样,需要具备完备性、总体性及全局性的视角。当对产业互联网、生产要素进行整合的时候,要以不同的方式对它们进行重新的排序。从而全新的能力。

 

而当我们重新排序的时候就会看到,农村的农户是生产元素的最小单元。然后从这些最小单元里诞生出来了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合作社、加工企业等别的一些东西。

 

 

如果我把这张列表继续往下列,可以列十七八行。但是剩余的这些东西我抓不住。什么叫抓不住?就是当互联网渗透进去了,虽然剩余的那些项都是存在的,但因为时间问题,熟练度问题,舒适度问题,他们是不会配合产业互联网的结构,来发挥战斗力的。

 

他们可能有他们的路径,有他们的期待,但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们要推进我们相信的产业结构。所以可以看到,今天我们能够在这里非常好地抓住合作社、种植社、养殖社、深加工企业。我们抓住这些企业,就能逆向的为农户提供了生产标准。

 

什么叫生产标准?为什么要定义生产标准?标准是我们互相认可的一种基础,要建立流通机制和效率,就首先要定义这个标准。而且一定是从需求侧出发完成的定义,约束供应侧实现的。

 

农业的生产有天然的周期,曾经有新闻报道说山东大蒜生产太多,导致价格下跌。广西的沙糖桔生产太多了卖不掉。所以农产品这种生产周期在供销两端的矛盾是超寻常的。因此,当我们进去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就要思考全链路的透视,全链路的标准。而不是仅仅站在县城的收购端思考问题。 

 

人类社会正在面临的一个重大的变革——从供小于求,变成供大于求,这是宏观的一个不可逆的趋势,今天中国的实质就是供大于求。所以只会生产肯定是不行了。时光上行50年,亩产过关,剩下的都不是一个事。今天不行。

 

在这种背景下,农产品又具备资源的稀缺性、唯一性、地标性。他不是可无限复制的工业品。为什么这么讲?山核桃在中国可能超过50个县在生产,但每一个县、每座山的山核桃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是它的稀缺性。一个稀缺性的产品,就会有它非常独到的消费资源,就有机会匹配有效的细分市场。我们要真正透彻的理解这件事情。

 

我们要解决供给侧问题,首先要从需求侧解决,那么解决需求侧就要去思考一个环节——它的消费端是谁?它的消费者在哪里?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只不过是销售终端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这张地图里面,我们认为商品的销售终端是多元化的。有些同学在问一个问题,说你先前立下豪言壮志说,要把这些商品很快的卖到全球去,为什么现在却先卖到锦屏的县城里?

 

这个世界上的成功,不是取决于志向多高远,而是取决于成功路径是不是最短。把农村生产的东西通过乡镇直接卖现,就是最容易的最短路径。在人类历史上早就有了这种方式,它的名字叫赶集,这是自发形成的,符合经济学最基础的原理。

 

这个里面还有另外一个方式叫集团采购学校采购机关采购社区采购超市采购。社会性的消费跟政府性的消费是被放在一起的,在县域内部完成了建设。我们对它的销量做出了规划,以及省内外市场通过特产渠道,通过电商渠道,通过对接京东、淘宝等平台,销售剩余的产品。这些产品有什么特征?可能一级产品流向了一线市场,二级产品留在了县域,三级产品流向拼多多,这就是不同市场的不同选品标准。

 

对你而言那可能是三级品,甚至很差的消费体验,但对那位消费者来讲,这可能是他人生中的一级品,并没有什么社会羞耻或者道德可以审判。中国有12亿人没坐过飞机,只有6000万人喝过星巴克。大同是一种很高的社会理想,但现实中人类社会消费是分层的,跟具体的人相匹配,而不是跟生产相匹配。

 

定义了生产标准,农户生产的产品可以进入流通吗?从某种角度来讲,还不行,产品到商品之间有个很大的跨越。

 

 

什么跨越?
 
 
 

 

首先要让产品变得可识别、可认知,褚橙就是个可识别、可认知的符号。其中,它有甜、比较好吃、营养比较充分等等标签。难道褚橙真的是每一款都比另外的橙子品牌?显然不是的,所以商品化是非常重要的。而要帮助农户完成商品化这个过程,平台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 毫无疑问,今天再没有比互联网更高效的传播手段以及建立认知的手段了。

 

其次,生产是散乱在当地的农户的,必须有集约化的采购,集约化的退换货标准,集约化的商品质量标准。如果是农户确定一级品质量,农户决定退换货标准,你就没有戏了。为什么?因为标准来自消费市场,而不是供给侧。国家的牛奶标准低,大家就会选择进口奶。

 

 

所以对于产品本身的归类标准,甚至定价标准、结算标准、退货标准都不是农户所擅长的,依然需要这样流通平台来提供。平台提供完以后,并不是通过人的口头传承,而是通过一系列的信息化手段,一系列可控的交易机制。互联网不是一个为了浏览和购物而去访问的网页,它是能够通过一些可控的量化手段,让大家用共同的质量标准去形成大规模生产。

 

当然这边最容易管理的是什么呢?一定是深度加工企业。所以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认为最容易合作的是县域,最容易启动的就是深加工企业。推动深加工企业,消化当地资源产品,在价值链的分配上并不太好,因为农户拿到的价值是最少的,深加工企业拿到的是最多的。

 

但这并没有问题,因为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承担的一个时间补偿,没有任何办法。就像今天沿海地区会聘用三四线城市的工人一样,它有一个薪酬差异,需要时间来弥补。

 

所有的需求都必须通过互联网平台,只有通过互联网平台,才能把去中心化离散的多渠道机制进行规整,并且反向传递给生产侧,将这个标准配置进去。如此一来就会非常清晰地告诉你,大白菜在每个月的需求量是多少?谁在生产?谁在负责,它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呈现。

 

但是如果你用计划经济的报表来做,那会做死的。你也没有办法在第一时间去采集到足够多的销售端的数据。这个数据不是来源于已发生的销售额,而是通过潜在的销售预测,以及依托于更多终端销售渠道来判断的。

 

当然,不是说这个数据发下来以后,就会非常快的实现。比如说在微信、无线互联网如此普及的今天,一个非常好的指令都不能有效的传承到农户手里。所以这时候落实这个工作就极其的关键。

 

我们前面说到,在全球供应链领域有一个理论叫长鞭效应,就是说如果需求侧有一些小的波动,生产者就会产生巨大的波动。需求侧的信息量越准,生产侧的波动率就越好,生产风险也越小。农产品的生产周期很长,投入过程不可逆不可切换,大数据平台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还有一些小的细节,我们还没有做好。比如说农资的调配,农资调配是我们现在比较关键的一个问题。

 

2018年的时候,我们在锦屏县各乡实施了养殖计划分解。我们能够做到的是让市场上存在空白的或者说供给不足的产品,和当地最适合生产的产品之间形成某种对接,对接是大品类对接,不是小品类对接。

 

我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发现共产党其实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组织。中国封建历史上有一个核心词叫皇权不下乡,但共产党能够渗透到村。非常厉害。党组织学习文件是可以深入到村乡一级的。

 

所以今天当我们在推动这样的农商互联结构的时候,当我们把需求端的马铃薯和大白菜转化为一个可量化的销售预测,并且配备相关的品牌标准跟供应质量标准,达到了供给侧的时候,供给侧就能够向下一层层分解,最终落地到某一个乡。

 

一个很确定的生产计划,平台能够帮助它承销其中30%到80%的销量。为什么不是百分之百?因为做不到百分之百,我们也不去承诺,这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大家会看到土豆的生产,在2018年有了不错的收获。

 

在这件事情里面,难的不是我们农村的生产能力和动员能力,我党这方面很强大。而是有没有一种方法把农村的生产能力以一种新的方式进行组织调度规划,让它沿着全新的销售网络跟战略地图分配到需求端去。

 

如果在座的各位想要了解一些理论性的指导,我可以推荐大家去看原阿里巴巴的参谋长曾鸣写的书——《智能商业20讲》,里面第五章节就是在讲商业模式的变迁,叫S2B、2C ,S2B、2C是意思什么?就是从供应链开始,进行供应链的重整改造,B为一家企业,有可能是一家经销商企业,有可能是深加工企业,有可能是一个零售企业,最终达到消费者。 

 

通过大数据,通过互联网平台,把原先碎片化的需求进行规整,进行处置,然后在供应链端进行重新的标准输出,重新的规模化数据,再向生产端进行重新的配置,从而使得原有的生产资源不被浪费,劳动效率得到提升,这是被称为未来20年内最好的商业模式创新。

 

就是把我们供给侧改革进行了一次本质的提升。这种提升不是供给侧改革当中的农业、土地、农具得到提升,尽管这些应该得到提升。但仅仅依靠这些信息和数据,我们就可以实现人类生产要素的重构。

 

这是现阶段,互联网可以实现的,对农业的一个底层改造。那是不是对产业的改造到此为止了?并不是。这只是现阶段效益最明显的。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互联网强调数据,而数据是基于场景的。什么叫场景?场景就是你非常习惯的业务环境。所谓的大数据,不是从数据量来说的,而是相对这个业务场景来说,数据量的鲜活、充分。 

 

举例来讲,从一个县的中央仓库库房向机关配送商品,几天配送一次?哪一种机制能够达到效率最大化?这决定了生产资料的采购,决定了要配置几个驾驶员,配置几辆车?这些内容我们都把它叫做数据。如果说这条线只需要一辆车,一个驾驶员,一个星期一次,我们就称之为数据的密度不足。

 

密度是个非常精彩的词,人类社会绝大部分东西都因为密度不足导致生产效率低,而密度高生产效率就会集聚上升。比如说在一个地方,人口密度越高的经济越发达,单位面积里面产量越高,经济价值越高。张家口的土豆运到寿光,比直接去北京,还要便宜。

 

如果说这个区域只需要一辆车一周配送一次就可以满足全部需求,那么即便它有数据,因为密度太低了,价值产出就很有限。这种低密度区域,我们通常是作为后期选项的,因为投入产出会很低。 

 

请各位消化这个问题,因为你即使用数据能够做出产业效率改变,可能只改变了15%。但又怎么样?你本来成本就1万块钱,就改变了1500块钱的总成本。

 

所以从数据上看,为什么必须投一个数据密度高的?大数据不是单纯的在书本上读到的一个核心概念。我们讲的大数据是非常鲜活的,在一个具体场景当中,它的数据量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再对这个数据产生的结果进行优化,就可以获得巨大的效益。比如说这个地方全年一共要派5000辆车次,经过数据运算,可以把它减少为3500次的时候,整个经济效应就开始发生变化。如果把相邻的五个县连在一起,更加会产生一种集聚效应。

 

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是由于信息重构,人类经济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仅此而已。我们还没有看到最革命性的,以及一些超过我们想象的跨越时代的变化。什么叫跨越时代变化?比如智能机器人。我无法想象机器人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现有的科幻小说可能都没有准确理解。可见的,机器人上战场能让人感到恐惧,当机器人变成极其微小形态的时候,对我来说就是更加恐怖的事情。

 

这种进化不是一下就能看到,而是坚持不懈的持续微改革,微创新。所以我们在现阶段只是帮助大家进行了车辆配送调度的优化,从而使总体在缓慢前进的时代当中处于行业的前列,能够不被其它淘汰。我们自身就在这个时代大潮当中,属于受动荡的一员,只是说今天的变革离你比较远,可能一下子感受不到。

 

有些人离这个行业比较近,可能在三个月、六个月以后就感受到了压力,而有些时候在农村、农产品这些事情上面,可能在三年、五年、十年以后才发生。但无论如何,变革一定是在我们的有生之年里面发生。我们想让自己不被时代淘汰,真的需要非常努力。

 

机器人为什么可以智能?因为它的感官系统对外界信息的采集变成数据,数据能够计算,计算能够识别,然后它能够进行处理。所以机器人也是信息技术的革命的一种表现形式。

 

如果从生产上来看,生产端现在有信息有数据吗?目前国内没有。国外有一些试点,农业机械灌溉机械已经开始汇集数据了,有了数据就可以建立效率模型。

 

通过在机械中加入传感器,来预测这些产品的维修周期,提前保障维修。因为风力发电机大量使用这样的技术,使得维修人员能够在风力发电机出现故障预测周期到达之前,已经进入现场。

 

在人类的传感技术充分发展之前,我们人类的眼睛耳朵就是个生物传感器。但我相信,我们人类未来会用生物电子产品,来重建这个传感系统。所以各种场景中的东西,都会以超过大家想象的速度数字化,而数字化以后,我们就可以重新建模,这个产业就会发生新的变化。

 

今天我们在交易端、最终的零售端有数据,为什么?因为今天通过天猫、淘宝、超市销售,可以通过pos机,银行卡付款,你所有的数据都是在线化的。

 

如果每一次场景产生,都要重新再消化成数据,那生产成本是非常高昂的,大多公司没有能力由此构成生产能力,也就没有办法量化,没有办法变化。但是在数字支付广泛普及的时候,在传感器、射频识别图像视频识别技术广泛应用的时候,我们收集数据就特别容易,成本就会非常低。

 

如果有机会,各位一定要好好去读数学,数学家今后的社会地位超乎想象的高,因为数学帮助我们认识社会。比如说只有3万人的消费数据,我们能够通过相关的数学预测模型,分析出来一个3000万人的群体,是怎么消费商品的,商品的结构和价位是什么,潜在的消费层次是多少,数学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东西。

 

所以我们会看到整个产业互联网的核心,到今天为止,数据场景化的数据是革命性的动力。对数据的使用,对业务的理解,纵向重构整个链条,横向重新理解互相之间的制约关系,对信息的认知维度,帮助我们进行新的重构,来提升革命性效率。

 

最后,是我们的一点成果,锦屏县农商互联于2017年11月1日试运营,截止2018年12月,直接带动贫困户1219户覆盖贫困户人口4570人,贫困户实现额外创收1766万元,全力助推县脱贫攻坚工作。

 

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实现集约化种养殖,利用大数据平台把各个区域连接起来,实现数据的整合、采集和运用分析,将原来无序的种养殖变为以销售渠道为牵引的计划性种养殖。

 

我相信农村的互联网改革不会仅限于此,我刚才描述的无人机、机器人、传感器只是它未来的一种创想。我无法预测将来什么是革命性的东西,但我可以肯定的告诉各位,未来互联网不是大家所熟知的pc端跟手机引领的东西,一定不是。

 

对这个模式,我做了一个简单总结。我刚才已经花了很多精力去讲这些事情。就是说供给侧需要沿着组织、规模、标准、市场这四个维度进行重新定义,不能用原先的传统方式思考问题。

 

 

在若干个贫困县当中,所有的商品应该有一种全新的供给模式,供给标准、供给品牌,并不一定是商品品牌。

 

什么叫供给品牌?比如说你想在京东买一台联想电脑,在成都市区肯定有经销商对吧?所以你在京东买的那台电脑和在经销商那里买的电脑产品也许没有差异,但商品有差异。什么商品?诚信,保修、服务态度,安全感等等。

 

所以我们在这定义了一些标准,这些标准对于不发达地区来讲,这就是他的知识和信息的断层。因为在它原有的销售机制当中,它不需要用这个东西做竞争。举个例子来讲,比如说锦屏原先销售产品的时候,它不需要用无公害做竞争,因为在整个销售流动当中,无公害是一个基础,是它自然而然有的属性。而这种属性拿到大城市里面就会变成优质属性,因为别地方是没有的,所以这时候你就要在产品当中强化这些特征。

 

我们会做产品的标准化品控、质检、售后、发货标准、发货时效,原先的产品是没有这种逻辑的。发货时效里面会带来更多的一些革命性变化,这个革命性变化是什么呢?我们是落地配、一键代发、大宗配送。物流网络当中要为两种不同的形态作出准备,一种叫做2B的形态,一种叫2C的形态。2B就是面向企业,2C就是面向消费者的。

 

在没有被量化,没有数据检测标准,没有规划足够的计划以前,我们传统的配送方式就是2B。这种物流机制在历史当中已经进行了极端的优化。但2C是互联网企业全新的标准,而且在相当多的环境当中,2C的流动效率要比2B高。为什么?因为2B的配送方式,你还是会有一个最后一公里的搬运回家的工作,只不过是你个人的劳动力成本来抵偿了这个环节。

 

所以我们要知道需求,当需求可量化的时候,我们就会问,你应该的配置的供给能力到什么程度?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要精心计算的结果。最终定性没有意义,定量才有意义。

 

最容易理解的农产品流通结构在今天这个时间点是从村里面采集,汇集到乡跟镇,然后从县里面配送出去。

 

但是把它最终集中起来配送出去的,最有效率的是县吗?

 

这个我们在锦屏做的不好,但在张家口做得比较好。为什么?因为张家口的土豆在生产上来以后,会形成两种不同的生产输送逻辑。在张家口这样的市级单位,五个县加在一起的节点,数据的密度非常的高, 它就有足够的空间来实行最优的成本效率。这种成本效率最终会变成土豆产品的竞争力。

 

密度越高,数字化的收益越大。

 

业务最难做的是冷启动阶段,就是如果锦屏的山核桃在今天一块钱都卖不出去,该怎么办?有互联网这些都不是问题,互联网和过去革命性打法不同的地方在哪?如果在过去我们就只能拿着货跑过去找百联京东这些企业。但今天,我们都找到了一条极其简单的路径——社交电商。因为这些产品资源有唯一性,也就是锦屏的山核桃,少数民族的山茶油,一年可能只有500万、600万的产能。

 

所以你不需要让整个社会去接受它,你只需要让某个小区、机关、城市接受它就可以了。互联网具有很强的属性,各位一定都是用微信的用户,但是你们对微信真的了解吗?其实不了解。微信里面最核心的能力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你在微信里面看新闻的时候,会发现所有的内容都是这个样子。如果你看奔驰维权,大量内容都是奔驰维权。

 

当你充分理解这件事情的时候,你可以在微信做出极高的传播。所以为什么说拼多多可以拼单,因为你在这样一个体制结构上,可以很快的就找到一帮相近需求的人。所以社交所诞生的能力完全不一样,有很多基础的东西,它让你对互联网的理解更深刻。所以我们要去卖掉锦屏的山茶油,只需要找到种子用户就行了。种子用户就能够帮助你把圈层积聚起来,就这么简单。

 

所以微信是一个极其了不起的社会基础设施。致敬!

 

只要有数据,就有相关的共性和相似性,根据共同的定价及商品销售特征,找到潜在目的地市场。

 

世界在互联网的眼中是不一样的。在实际的世界当中,商品实物是从生产这一端流下去,站在互联网里面看其实都倒过来了。我们在看待所有环节及产业互联网的时候,所看到的不是实物的流动,而是数据包的流动。这样一个虚拟的标的物,在每个节点被重组再分解,然后在供应侧最终去落实。所以这个平台拥有者是以百分之几十甚至百分之几百的环节来提升整个产业效能。

 

如果一个企业能够在这里扮演一个效能提供者的角色,它当然有充分的理由,在这产业当中拿走一部分收益。

 

当然我们今天这个项目比较独特,是作为农村改革、贫困县改革试点放进去的。那个时候,我们并没有花太多精力去研究这能给我们带来多少收益,尽管我们相信未来的收益一定很大,但我们在评估的时候,更多的是去看我们能不能给它带来几个亿的产值。

 

其实要找到一个县的生产特色并不难,过去的难点是生产产品的人找不到市场。而今天,互联网比各位想象的更容易找市场,只是大家对互联网的使用不太了解。这就是我们这些人的使命,要通过有效的场景数据跟整个产业进行革命性变革。在没有改变生产工具、劳动力成本、融资等所有这一切的时候,你就能够把原有的生产效率给激发出来。

 

我们做了这样一些尝试,但是说的都很好,实际做起来还是有很多困难。我刚刚讲的是纯商业的困难,而非商业的困难就是人的问题,是在整个农村互联网改革当中最致命的问题。简单来讲就是现在皇权不下乡,靠乡绅来治理,所以乡绅就是农村的既得利益者。

 

我们最早没有明白这一点,我们就抱着非常朴素的理想进去做,希望通过大数据平台简简单单的打通直接到生产。这个理想主义是不可行的,你一定要跟当地的势力团伙、经济利益者及有垄断性资产地位的人进行很好的协同。你必须接受在早期的时候,他就是能够达到更多的利益,这就是我们经济学上最合理的分配。

 

我们在进行产业互联网改革的时候,最顶层的指导理论是什么?我们最顶层的指导理论就是下面这张图。

 

 

 

这张图极端抽象来讲,就是在传统领域的三个核心能力——人、货、场。人就是最终的消费者,场是什么?是发生消费销售交易的地方。

 

比如说,你在超市里买东西,超市就是场所,你在京东买东西,京东就是交易场所。我们今天看到互联网最本质的东西就是对这三种要素进行重构,而这三种要素进行重构的时候,周边有两个辅助战场,一个是金融,一个是物流。人、货、场是商业关系中最本质的变化,而所有效率一定是通过金融手段和物流手段进行革命性提升的。

 

很多人可能会有一个疑问,说我的生意好像跟金融挂不上钩。对于一个非常小的散户来讲,他的确没有和金融挂钩,但对于一个大的平台和生产的供应者来讲,如果不在这里面引入金融手段,是会被时代淘汰出去的。在供应链和流通领域,金融可以发挥的价值是极其巨大的,我们今天暂时打住。事实上在这样的平台当中,所有一切都符合马克思讲的最核心理论——人类最伟大的跟最可悲的就是产业跟资本的结合。

 

美国农产品产业供应的密度很高,所以他的农产品在全球具备凌驾性的优势。美国的农场主有土地但不生产,美国农场主是把自己的土地签约给农业公司,然后农业公司进行集中化生产。 所以他们的土豆、大豆、玉米等各种农产品价格是远远凌驾于中国之上的。

 

据某调查显示,美国生产玉米跟大豆的成本是中国的1/4,这就是我们经济学的东西。如果规模很大,密度很松散,它的效率就会很低。中国的规模大密度低,是我们面对的先天困难。

 

如果密度很大的时候,科技可以产生出的能量是超过想象的。所以在供给侧方面,我们要提高密度,然后通过在线,或者通过在乡镇设立供应链中心,设立计算中心来短暂性的集中它的商业密度,以此达到提升的效率。

 

另外,需求侧已经极端的去中心化、段碎片化。但它的集中却可以通过数字手段达到新的集中,所以这是一个完全抽象的概念。就像今天的四川雅安、宜宾,它在地理上面很远,但是大家都在京东上购物,所以互联网就在有形无形当中,通过在线化的手段完成密度的聚集,从而让效率得到全面的提升。所以我们不要把在线这件事情当成一个行为来理解,要从经济学本质的角度来理解。  

 

任何一个公司能够在这个领域进行某种微小变革,它就有可能会引领5到10年的商业未来。好,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