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页广告

县域经济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建议

发布时间:2020-03-31    发布者: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之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而新型城镇化则是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举措。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明确提出“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县域经济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1.面临从“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的转型压力

目前,县域经济城镇化发展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仍属于“传统城镇化“,多依赖土地和税收补贴,加大招商引资做强经济总量,通过提高地价、抬高房价,从而获取更多的土地收益和房地产税收,以此保障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而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政府放弃土地财政,减少土地收益,同时又要增加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从“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型面临较大困难。


2.城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较低,建设资金不足

在城镇规模扩张的同时,城镇功能完善进度较慢,尤其是关系城镇运行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基础设施短缺,特别是老城区欠账太多,道路狭窄、交通节点不畅、各类专业市场缺失、市政设施老化等。县城建设资金投入滞后于城市发展需求,城市维护资金不足,制约着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及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大部分乡镇财力薄弱,缺乏稳定、规范的资金来源,难以筹集大量的资金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土地投放市场不足,以地生财的城市建设融资平台需要进一步加强。经营城镇步伐不快,在土地出让、民间资本投入等方面还没有形成城乡建设的主体,使城乡建设仍处于政府投入和对上争取的两轨模式。


3.产业支撑力不强

多数企业规模偏小,科技含量不高,特色不明显,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产业的集聚度和关联度不高,企业间上下游配套、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链条还没有形成,园区经济还没有从企业的空间聚集转变为真正的产业集群,难以安排大量的人员就业。同时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


4.城镇发展存在“人才短缺”和“劳动力剩余”的矛盾

由于县城的生活条件、交通、通讯、娱乐和再教育条件与城市存在一定差距,具有高学历和具备一定技能的人才不愿意到小城镇就业,而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出现了城镇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与农村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之间的矛盾。


5.城镇管理水平不高,市容市貌维护难度加大

小城镇管理队伍薄弱,管理职能缺位,综合管理长效机制仍未形成。规划实施管理难度增加,乱搭乱建现象突出。小城镇农贸市场、停车场、城市公厕等基础设施不尽完善,给城镇管理带来难度。市民文明素质普遍不高,随意乱扔乱吐,损坏市政设施的行为时常发生。物业管理起步较晚,居住小区环境不优。城市管理运行效率不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等外来人口集聚区人居环境较差。


6.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缺乏协同推进,“城市病”现象凸显

“生态文明”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多数城镇将生态文明建设片面理解为环境保护,重视开展污染防治、生态建设和保护等工作,下大力气改善空气、水体、土壤等环境质量,但对于生态文化宣传、生态文明教育等价值观层面内容涉及较少,民众、企业对生态文明建设参与度不够,全社会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不足,甚至出现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整体持续恶化的现象。随着城镇人口的集聚膨胀,“城市病”现象日益凸显,不仅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处理等环境问题,还包括由此引发的城镇居民健康问题,比如雾霾引发的呼吸疾病、各种噪音引发的精神压力过大等。

 


二、县域经济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建议

1.创新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解决资金问题

针对城镇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和各种社会资本投入城镇建设,努力探索城镇建设市场化融资方式,充分吸纳民间资金参与城镇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满足城镇建设需要。建议着重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园林、环卫管养、维护市场化运作的尝试工作;二是垃圾、污水处理引入市场机制;三是积极探索、稳步推进其它公用事业的市场化改革。


2.推进城镇产业做大做强,增强发展后劲

按照城镇规划、产业布局、城乡交通、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六个一体化”的总体思路,充分发挥城镇职能职责作用,把推进城镇化同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以城镇化强力带动一、二、三产业发展,以特色产业支撑和促进城镇化建设。建议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从交通运输能力、生态环境美化、污水管网建设等方面入手,解决制约工业园区快速发展的瓶颈和短板,进一步提高工业园区的承载力,打造工业发展的高效平台。第二,围绕城市建设,全面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第三产业行业种类多、劳动密集度高、准入门槛较低的特点,充分利用县城交通优势,以培育物流企业为抓手,建设物流基地和专业市场,积极推进物流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建设为经济发展圈的商贸物流中心。第三,加强规划引导,使各乡镇中小企业向城镇集聚,推进专业镇、特色镇建设,增强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繁荣城镇,达到辐射农村、活跃农村、带动农村的目的。


3.严格管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依法严格管理城镇,实施城镇“四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整治城市“六害”(污水、垃圾、废气、噪声、粉尘、医疗垃圾),使生态环境随着城镇建设越来越好,逐步创建舒适的人居环境和创业就业环境。注重对土地的高效开发利用,通过挖掘土地潜力,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开发利用荒地和废弃地,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不足问题。


4.鼓励新城区、旧城区衔接、协调,共同发展

改造升级旧城区给水排水、供电供气、污水处理等市政公共设施,增加城市绿地、公共服务场所面积,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加强新城区信息通讯、环保设施等市政公共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承载能力,营造“双创”和宜居环境。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特别要完善交通、水电、通讯、住宅及教育、科学、文化、艺术、卫生、体育等设施,提高生活品质和便利度;着力建设好给排水、污水管网、垃圾处理、污泥处理、医疗废弃物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营造绿色、低碳人居环境。


5.加强县域经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推进,破解“城市病”难题

城镇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包含多种要素和多种结构层次的复合系统,它既是一个生态系统,也是一个经济系统,更是一个人类社会文明系统,建设任务多,覆盖面广,只有协同创新各系统资源、整合集成生态化要素才能高效全面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有效破解“城市病”难题。建议从以下六个方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推进:第一,空间协同,包括区域间协同(流域间、城镇群间、经济区间)、城镇内协同(生产、生活、生态);第二,任务协同,包括与城镇发展战略的协同(战略定位、基本思路、目标选取、重大任务)、与城镇发展规划的协同、与城镇重点工作任务的协同;第三,价值创造协同,包括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念的协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协同、城市生态价值评估的协同;第四,行为协同,包括生产方式行为协同、生活方式行为协同、生态环境保护行为协同;第五,部门协同;第六,政策工具协同,包含政策主体的协同、政策客体的协同、政策目标的协同、政策手段的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