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页广告

和盛新城乡产业快报【66期】:八部门发文,扩大当前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发布时间:2022-10-25    发布者:

微信图片_20221025143600.jpg

政策动态

八部门:扩大当前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为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日前,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商务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当前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就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出部署安排。


方案明确,年底前,聚焦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弱项,突出抓好灌区等水利设施建设和改造升级、农田水利设施补短板,以及现代设施农业和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等项目建设,加快在建项目实施进度,开工一批新项目,确保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尽快见效,为保供防通胀、稳住经济大盘奠定坚实基础。


针对投融资机制,方案提出,在建设主体上,鼓励符合条件的相关市场主体参与承建农业农村、水利基础设施重大工程项目;在资金筹集上,推行政府投资与金融信贷投贷联动;在运营方式上,对设施农业、冷链物流等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鼓励社会资本合作建设运营;在还款来源上,以项目建成后形成的生产经营收入为主,通过项目打捆打包建设经营,统筹构建多元化还款渠道。


热点关注

郑永年:乡村振兴要实现人的双向流动


近日,就乡村振兴话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专访。


郑永年是知名的中国问题研究学者,长期关注中国的改革与发展。2020年8月24日,郑永年受邀参加习总书记主持召开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就十四五规划编制建言献策。


在读大学时,郑永年将户口迁入北京大学集体户。在走遍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与乡村后,郑永年在2017年又把户口迁回浙江余姚郑洋村,成为一名“农民”。在此前接受媒体访问时,他表示自己是作为“农民”在做研究。


中国广大的农村如何参与并实现“共同富裕”,仍是一条艰巨的道路。本文就采访中的部分观点进行摘要,以飨读者。


乡村振兴,要实现人的双向流动,吸引社会资本下乡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就是一个“人”字,实现人的双向流动,才能均衡发展。农民有进城的“中国梦”,城市的人也有下乡的“中国梦”。


如何让乡村与城市共同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美国不存在我们所说的“城乡差距”,很多老板在纽约工作,却住在普林斯顿的乡下。他们有能力解决交通问题。住在乡下的有钱人、中产阶层多了,学校、道路也就陆续建起来了。


我们要鼓励社会资本下乡,现在只有政府资本进入农村,作用有限。以往,政府对乡村发展的思路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但还是留不住人,年轻人都在大城市打工,农民依然往城市跑。我曾经用“资源单向性流出衰败”来形容这一现象。


现在的50后、60后、70后,很多人本来就从农村考上大学,不少人希望能够返回故乡。现在的问题是,回去面临种种困难。


如果城市的知识分子到农村安家,那么农村的面貌、文化将大有改观。而事实上,农村宅基地属于村集体无法买卖,买卖房子只能获得宅基地使用权,无法享受完整产权。只要人们在村里有了自己的财产,他们自然也会关心村子的发展及建设,否则只会是去看看两天农村风光。


农村与城市是完整的有机体


也有很多人认为城市化最终会让农村消失。即使我们的城市化水平达到70%,我们14亿人口中仍有4亿多人口生活在农村。


农村与城市是完整的有机体,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以前是“以农补工”,现在倒过来“以工补农”,就可以看出谁也脱离不了谁。这是基于劳动分工的结果,而非身份差异。


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大学教授年收入或许比一名普通的管道工要高,但如果没有管道工,这位教授的生活可能会面临麻烦。人们只有社会分工的差异,而不是身份上的级别,都是社会主体的一部分。